总胆汁酸(Total Bile Acids, TBA)是肝脏胆固醇代谢的主要产物,其浓度变化直接反映肝脏合成、摄取及排泄功能的状态。在临床诊断中,总胆汁酸测定是评估肝胆疾病的重要生化指标,尤其在肝炎、肝硬化、胆道梗阻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疾病的早期诊断、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。酶循环法作为一种高灵敏度、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,通过酶促反应的循环放大效应,显著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,成为目前主流的检测技术之一。
总胆汁酸测定试剂盒(酶循环法)主要用于定量检测血清或血浆中总胆汁酸的浓度,包含结合型和游离型胆汁酸的总和。其核心检测项目包括: 1. 肝胆疾病筛查:如病毒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病、药物性肝损伤等; 2. 胆汁淤积评估:用于诊断胆道梗阻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; 3. 妊娠期监测: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(ICP)的早期发现; 4. 术后肝功能跟踪:肝胆外科手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情况监测。
酶循环法的核心原理基于胆汁酸与特定酶的级联反应,通过循环放大反应信号实现微量胆汁酸的高效检测: 1. 酶促反应体系:利用3α-羟基类固醇脱氢酶(3α-HSD),催化胆汁酸与氧化型硫代-NAD(Thio-NAD⁺)反应,生成硫代-NADH(Thio-NADH); 2. 循环放大机制:反应生成的硫代-NADH可被其他酶系统(如黄递酶)重新氧化为硫代-NAD⁺,形成循环反应链,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; 3. 信号检测:通过分光光度计在405 nm波长处测定硫代-NADH的吸光度变化,计算样本中总胆汁酸浓度。
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,总胆汁酸测定需遵循以下标准与规范: 1. 国际标准:参考CLSI(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)的EP系列文件,确保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; 2. 国内规范:依据《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》及NMPA(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)批准的试剂盒说明书; 3. 性能要求: - 线性范围:通常为1-200 μmol/L,覆盖临床常见浓度区间; - 精密度:批内CV≤5%,批间CV≤10%; - 准确度:回收率应在90%-110%之间; 4. 质量控制措施:包括每日校准、使用配套质控品(正常值与病理值)、参与室间质评等。
总胆汁酸测定试剂盒(酶循环法)凭借其高灵敏度和操作便捷性,已成为临床实验室肝胆功能评估的常规检测工具。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,可有效提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,为疾病诊断与治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。